当前位置: 主页 中文版 我的城市

汉剧

发布时间 2017-09-26 09:56 查看 喜欢 0

汉剧 《贵妃醉酒》

 

  汉剧原名《楚调》亦称《二黄》、《汉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近四百年历史。主要流传于中国湖北、广东、湖南、陕西、河南、福建等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徽班晋京,班是徽班,调是汉调,史称“徽汉合流”,为我国最大剧种——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它“皮黄”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汉剧唱腔优美,曲调丰富,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西皮腔刚劲有力,高亢奔放,二黄腔缠绵细腻,柔和委婉,均有丰富的表现力。

  汉剧角色分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各行有其独特的剧目、唱腔,表演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汉剧传统剧目繁多、号称“八百出”,汉剧采用中州韵、湖广音和武汉一带的地方官话为舞台语言。汉剧音乐伴奏由丝弦、弹拨、吹管和打击乐组成,俗称“文场”和“武场”,文场以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四大件为主,配以唢呐、笛子等,武场有边鼓、大锣、小锣、钹、马锣等,颇具特色。

  优美的汉味声腔;特色的鼓弦伴奏;传统古老的服饰和唱、念、做、舞的表演,展现出魅力独特的汉剧艺术。

  中国武汉汉剧院简介

  武汉汉剧院是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艺术团体,曾列为国家级重点艺术剧院。其前身为武汉汉剧团。一九六二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正式建院,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赠诗:“京昆登大雅、秦越奏清平,尊重吴陈派,宏宣江汉声”以示祝贺。2006年,汉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院长陈伯华是享誉艺坛的汉剧艺术大师,在她的带领下,剧院著名演员云集,“十大行当”齐全,在对汉剧传统艺术的研究、整理和创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也硕果累累,剧院不断进取,刻意求新,已形成独特的高雅、清新的艺术风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剧院成立以来,曾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李先念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多次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

  剧院在艺术建设中,整理和创作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如:《二度梅》、《状元媒》、《三请樊梨花》、《宇宙锋》、《柜中缘》、《打花鼓》、《哭祖庙》、《闯王旗》、《借牛》、《狐探》、《磐河桥》、《扫雪打碗》、《扫松》、《四郎探母》、《王昭君》等,已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在国内外影响极佳。剧院扎根武汉,面向全国,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曾多次赴台湾、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演出,深受国内外朋友的热烈欢迎。

  在历届全国性的艺术大赛中,剧院显示出雄厚的人才实力,2007年,新编大型历史剧《王昭君》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改编剧目《宇宙锋》2012年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轰动京城文艺界,并荣获湖北省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曾有3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荣获全国地方戏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金银奖;有4人荣获中国戏剧“红梅金花”称号;在省、市比赛中,有10人荣获湖北省“牡丹杯”奖;有8人荣获湖北省第十届楚天文华奖;有14人荣获湖北省地方戏比赛一、二、三等奖;有2人荣获武汉市“江花大奖”、10人荣获武汉市“江花奖”,有3人荣获武汉市“艺蕾奖”;在省、市中青年演(奏)员比赛中,多人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现在,剧院拥有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43人,国家二级演员、演奏员43人。形成高层次艺术人才云集的,具有极高水准的艺术剧院,为弘扬民族文化不断地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消息来源:武汉设计网)

活动快讯

分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