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中文版 设计大师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7-05 07:58 查看 喜欢 0

  大师:

 

       陈应先,193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余姚市)已退休,联系电话13871258692。幼时,家境清寒,父亲曾携全家赴香港谋生。少年时代就读于香港凯铭小学。日本侵略军攻陷香港后,全家返回内地。少年时代的陈应先,深感之所以被日军蹂躏,皆因国家贫弱,遂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在内心深处发出了“祖国为何不强”的呼声。

      中学时代,抗日战争正处在艰难的关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半壁河山沦于敌手,陈应先辗转湘黔等地求学,高中毕业于长沙泽兑中学。受该校校歌中“笃志好学,奋发图强”的影响,立志做一名土木工程师,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大学时代,适逢新中国诞生不久,看到了国家的光明前途,他自觉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坚定了为祖国的发展强大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信心。1953年8月,陈应先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工程系毕业。1953年9月分配到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从1953年起,陈应先参加了萧(萧山)甬(宁波)、鹰厦、金(华)温(州)等线和京广、沪宁等增加第二线以及武汉、郑州、杭州、金华等铁路枢纽和地区的勘测设计工作。从具体工作做起,逐渐担当站场专业设计负责人、枢纽总体设计负责人和江浙设计组组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至1956年,已从实习生逐级提升为主任工程师。

       1959年,陈应先在河内任中国铁路专家组站场枢纽专家。1960年任武汉钢铁公司厂内外铁路运输总体改造专家组副组长。1961年再度赴越南,任中国枢纽站场专家组组长。1962年以后,陈应先又相继参与并组织了陇海线徐郑段站后、连云港地区、郑州枢纽三期续建工程的勘测设计;分管全院的技术管理和枢纽的勘测设计、路网规划、金温线及鹰厦线电气化项目;退居二线后,仍然分管6大项目,其中主要是广深准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和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可行性研究。

       陈应先长期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历任设计组长、勘测设计队的技术负责人、处副总工程师、副处长、院技术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1981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89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工程设计大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陈应先既是诸多铁路重大建设项目勘测设计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著名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玉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在职)。联系电话027-511556370,常用邮箱wangyz501@sina.com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扎根在技术研发一线,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潜心研究,锐意创新,先后组织和主持了中南华东等地区铁路网规划研究,组织和主持开展了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武广高铁为代表的众多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及技术研究,组织和主持完成了工程勘察设计诸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的研究。2005年至2014年期间,他担任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主管集团公司的技术规划与发展、技术质量管理和科研开发。十年间,他带领铁四院勇攀技术高峰,问鼎多项世界第一,设计建成的高铁里程占全国投入运营高速铁路的近50%,为中国交通建设,特别是中国铁路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主持完成京沪高速铁路勘察设计。京沪高速铁路开辟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储备、专题研究之先河。在担任京沪高速铁路总体设计负责人期间,组织实施了大量部控课题攻关及主要技术标准、工程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有效规避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技术风险;主持完成了国内首次《高速铁路线路站场实用设计参数的研究》、《测量精度与控制方法》,以及《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技术的试验研究》等十多项路内前沿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广泛用于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研究设计;主持编制的《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较好地指导了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建设;主持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技术方案与轮轨技术方案综合分析对比报告》,为国家采用轮轨技术和磁悬浮技术方案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项目前期研究过程中,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技术标准及参数、线路(站场)走向方案、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标准、养护维修基地分布、工程投资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同时对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列车开行方案、设计速度与设计参数的匹配、路基及轨道的设计参数、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等进行了多方案研究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了适合我国高速铁路的设计参数与标准,填补了国内高速铁路研究领域的空白。主持研究了南京枢纽总图方案、高速铁路在南京长江大胜关新建长江大桥设南京南站、规划预留上元门以水底隧道越长江通道的总图方案,通过铁道部预审并采纳,从而解决了高速铁路在南京通过长江和设站等重大技术难题;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高速铁路高速度的核心特点,结合我国广深、秦沈、遂渝等高标准铁路建设和铁路大提速的成功实践,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水平,针对高速铁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安全性要求,开展了路基变形控制和工后沉降标准,桥梁动力学特性,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设计参数。大跨度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无碴轨道结构及电路传输长度、道岔梁及道岔梁上无缝线路、精密控制测量技术研究、昆山试验段及凤阳试验段软土地基填料、地基处理、沉降控制和CFG桩试验研究、动车检修库设计技术研究、CTCS3列控系统、综合无线通信系统等技术条件、综合接地系统方案、高速铁路接触网及牵引供电系统技术条件,接触网悬挂方式,牵引供电方式,接触网—受电弓受流性能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自动过分相方案、受电弓配置方案等研究。在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以时速486.1公里创世界铁路最高速度。该项目成功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主持完成武广高速铁路项目勘察设计。该线纵贯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新建双线全长968km,设计时速350km。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是我国当时开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客运专线。设计中对该项目的功能定位、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线路重大走向方案,无砟轨道对土建工程的技术要求,土建工程与“四电”工程的接口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多方案比选。尤其在确定大瑶山地区线路方案过程中,针对该段穿越南岭山脉及瑶山中低山区全线地形、地质最复杂地段,组织进行了大面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方案涉及区域面积达1800km²,推荐方案的大瑶山隧道长10.8 km,比既有京广线大瑶山隧道短3.5 km,并且避开了构造特别发育的断层。特别重视环保选线及规划选线理念,研究确定的浏阳河特大桥、隧道方案的比选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该段线路穿越长沙市星沙区,桥梁方案需跨越京珠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大片城区、京珠高速公路、浏阳河和机场高速公路,桥梁全长9568m;而隧道方案关键技术是解决高速铁路穿越浏阳河水下施工的难题。推荐采用10.1km长隧道方案,投资略有减少,且合理解决了在交通、水利、环保、规划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减少拆迁20.94万m²、节省用地141亩、减少了噪声污染,满足了城市规划要求。浏阳河隧道是国内首次设计的客运专线大断面防水型隧道,首次采用爆破法与非爆破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运专线隧道的开挖,并根据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科研成果,在国内首次设计了顶部开孔的双线隧道洞口缓冲结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通车,武汉至广州间客车运行时分缩短至3小时42分。武广高铁总体设计荣获2010年度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特等奖,其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一等奖。

       3.主持完成新建合肥至南京铁路项目勘察设计。该项目是铁道部最先实施的时速200km预留250km以上条件的客运专线(兼顾货运)铁路,正线全长166km,工程投资44亿元。本项目的实施对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大规模建设具有示范指导意义,设计中结合本线在路网中的定位和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开展了膨胀土改良填筑路基、250km/h客运专线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多项试验研究,在无规范可循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时速250km客运专线的设计参数与技术标准。合宁铁路的设计建设,实现了我国铁路的多项第一:第一条按设计时速250 km开通的有砟铁路客运专线;第一条完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建铁路;首次采用大吨位32米整体箱梁铺设技术;首次成功铺设新型18号高速道岔和一次铺设500m长钢轨;第一条采用CTCS2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的客运专线。2008年初铁道部组织的工程静态验收和动态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合宁铁路状态稳定、工程运营指标优良;2008年4月8日动车组运行试验中,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82km/h,创造了我国铁路试验速度的新纪录。4月18日合宁铁路开通运营,8月1日正式开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50 km,实现了合肥至南京运行时间59分钟、合肥至上海运行时间2小时59分钟,分别较既有缩短了约2.6小时和4小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主持完成了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的勘察设计。该项目是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的标志性工程,正线全长约1453km,沿线有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等6个大型枢纽,丰台西、南京东等4个路网性编组站,北京、徐州、南京、上海等8个大型客运站。设计中统一了全线技术标准,强化基础设施,确定了200km/h提速改造配套工程,实施限界扩大,形成了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针对华东路网和客货流向特点,提出了对华东二通道略予加强并增建宣杭二线,以分流京沪铁路最繁忙区段的运量从而腾出天窗时间满足电化施工的可行方案,解决了本已承担客货列车对数达130多对----世界上最繁忙京沪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施工与运营干扰的重大难题,实现了运营、施工两不误、共增效的目标。在宣杭增建二线分流运量的同时,仅用一年时间,就安全、优质、高效地建成,创造了中国铁路电气化建设史上的奇迹。京沪电气化建成后,即开行了250km/h动车组,京沪间客车运行时分缩短约2小时;改善了沿线环境质量,每年可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26475吨,产生环境效益2195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该项目获2007年度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专家:


        许克亮  1961年8月出生,现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广深准高速铁路、京九铁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曾担任国内当时开工里程最长的铁路客运专线—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总体设计负责人,还组织了大量的铁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以及科研攻关、软件研发工作。其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荣获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一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软件项目金奖两项,为我国高铁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郭志勇  1961年2月出生,现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参加或主持了京沪高速铁路、郑西客运专线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一项、银奖一项。为我国的高铁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铁道部“优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被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第六届中国铁建詹天佑专项基金奖(成就奖)。
 


       蒋再秋  1960年9月出生。作为企业改制后的首任董事长,带领全体职工紧抓时代机遇,大力发展中国高铁技术,在我国高速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独领风骚,屡创辉煌,成为引领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赢得世界惊叹和瞩目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2010年,继续保持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百强。荣获十六届、十七届“湖北省优秀企业家(金牛奖)”、2009年“武汉市年度经济人物”、 2010湖北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11年武汉市杰出企业家、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肖明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博士,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高速铁路隧道、水下隧道、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技术研发一线。

       高速铁路隧道方面,主持了我国首批总长近千公里的高铁隧道设计,主持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隧道衬砌、新型洞门、缓冲结构等多方面的标准设计,形成了高铁隧道结构、防水和气动效应缓解的成套技术,为我国高铁隧道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代表作有:首座钻爆法铁路水下隧道——武广高铁浏阳河隧道;首个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隧道群——武广高铁大瑶山隧道群;世界上行车速度最高、国内最长的水下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创新技术有:“高速铁路隧道洞口缓冲结构及新型洞门设计技术”解决了高铁隧道洞口微压波缓解难题;“特长盾构隧道地中对接技术”解决了深水、宽海域特长水下隧道的修建难题,并为琼州海峡隧道和渤海海峡隧道等超级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铣挖+弱爆破法隧道施工技术”为复杂敏感环境下采用钻爆法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水下隧道方面,主持了30余座水下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形成了复合地层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设计成套技术,极大推进了我国水下隧道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发展。代表作有:世界上在高水压、强渗透地层修建的直径最大的隧道——南京长江隧道;“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世界上首座公铁合建、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世界直径最大的双层盾构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钱塘江第一隧”——杭州市庆春路隧道;世界上已建成的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之一——杭州钱江隧道;首座水下浅埋暗挖隧道——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

       城市隧道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创性设计,其中广深港高铁福田站及相关工程是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式火车站,建筑面积30万平米,也是高铁首次以地下方式直达超高层建筑密集的中心城区;位于长沙市区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隧道和树木岭隧道,总长近30公里,被称为“高铁中的地铁、地铁中的高铁”;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三层立交枢纽。

       科研方面,是国家863项目“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的课题副组长,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盾构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分课题负责人和示范工程的设计负责人。

       主持完成的《高水压浅覆土复杂地形地质超大直径长江盾构隧道成套工程技术》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大型及复杂水下隧道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同时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1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1项)及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出版《水下隧道设计技术》、《武广高铁隧道工程》等专著7部,发表EI检索论文14篇,主编和参编行业规范2本,主持编制铁路行业标准设计10项。为推动我国隧道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活动快讯

分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