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中文版 我的城市

武汉市城市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 2017-08-22 06:53 查看 喜欢 0

  为落实国家“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加强城市顶层设计,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武汉市开展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武汉2049”)工作。该工作是一项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重点在于谋划武汉长远未来发展路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 区域格局

  从区域联系来看,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门户城市,起到了对外联系和对内辐射的双重职能。武汉的对外联系呈现“强—弱—强”的特征,与国家中心城市联系强,与城市圈内部联系较紧密,与中部地区其它城市联系偏弱。然而,武汉的辐射带动区域仍然有限,目前还限于武汉的新城区,对更外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从更高的要求来看,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必须能在更大尺度上整合资源,建立起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城市群。

  按照经济发展潜力模型的分析,未来“五角形地区”将成为中三角区域的重点发展地区,“五角形地区”由武汉、岳阳、长株潭、南昌、九江连接而成,汇聚了中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未来将代表中部地区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因此构建复合快速的交通网络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将极为重要。

二、 武汉产业模式选择

  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下,武汉的产业选择未来应当朝向三产主导的国家中心城市模式。依据武汉的当前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域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要分阶段实现,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模式。未来武汉产业结构会经历三大发展阶段。2020年之前,二三产业交织,再工业化不放弃,且服务业发展要加速,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阶段;2030年之前,为三产超过二产,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熟阶段;2049年之前,为三产主导,且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阶段,为世界城市的培育阶段。

  三、目标愿景

  (一)目标

  更具竞争力:未来武汉应当关注四大中心的功能提升,主要包括创新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与高端制造中心。重点突出在区域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创新中心突出科技与创新职能优势,是四大中心的核心。金融中心突出区域经济配置能力,贸易中心突出商贸与流通职能,高端制造业中心突出在制造业上的引领作用。

  更可持续发展:从更可持续发展角度,武汉的发展应当朝着五个方面转型:绿色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包容的城市;高效的城市;活力的城市。其中绿色的城市是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二)发展途径

  第一阶段:2020年以前,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影响区域范围主要在中心城与1+8都市圈,产业表现是工业加速与服务强化。这一阶段武汉的世界城市的核心职能是现代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等高端生产相关职能,其次为创新、国内交通门户等职能。

  第二阶段:2030年以前,是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武汉的影响范围从1+8都市圈扩展到中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向区域转移。这一阶段,武汉的职能从物流、贸易、高端制造向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中心、亚太总部集聚、亚太交通门户等核心生产服务职能转变,同时兼顾贸易、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功能的整体提升。

  第三阶段:2049年以前,是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武汉影响范围开始从中三角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区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消费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表现,其核心职能开始朝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国际性的职能转变,核心职能在于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际企业总部以及金融创新,兼顾现代物流、贸易与高端制造。

  四、绿色的城市

  通过生态安全、生态底线、蓝绿网络与低碳发展四个方面来达到构建绿色武汉的目标。在生态安全方面,协调武汉“1+8”城市圈的用地布局,依托长江及大别山、幕阜山脉重新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调整区域蓄滞洪区布局,控制长江洪涝威胁,实现生态化发展。在生态底线方面,通过研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阻力来识别武汉的生态底线,制定生态底线保护措施,合理确定不同生态安全级别下的适宜发展规模,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生态支撑。在蓝绿网络方面,规划构建“四横七纵”的蓝色生态网络和以郊野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社区生态节点为基础的“六横五纵”的绿色生态网络。以建设多类型郊野公园为抓手,切实形成对生态资源的有效管理。在低碳发展方面,强调低碳建设,以碳强度减排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为发展方向,实施多层次的智能电网系统,推进能源的终端管理。实施循环经济,降低制造业总碳排放量,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

  五、宜居的城市

  武汉的社区更是和谐、包容和多元的。

  社区居住应是混合而多元包容的,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文化和职业背景的人群不是隔离居住,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区内,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在社区开发过程中,将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结合起来开发,高收入和中低收入住宅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的比例需视当地住房市场的状况来确定。

  社区中有丰富的邻里活动。未来在武汉的社区中,居民相处融洽,邻里活动丰富多彩。居民心态平和不攀比,邻里关系和睦,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居民在邻里中心、社区活动中心聊天、会客,在社区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文化、体育、美食、健康、育儿等社区活动,定期举办各种讲座、汇演。社区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将独立的个体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六、包容的城市

  (一)复兴区域文化影响力和包容的文化精神

  武汉历史流传下来诸多地方色彩浓郁文艺和民俗,然而这些传统项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未来应重点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形式,以国际眼光更新和改进武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功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本土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各省文化的交汇之地,武汉人对外来文化长期秉持着接收与排斥兼而有之的矛盾态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目标的确立,武汉将应对大量外来人口以及这些移民如何在文化心理上融入社会,成为新武汉人的问题,这要求在文化差异中寻找理性兼容的方向,彻底消除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包容的城市将是武汉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

  (二)打造有特色文化空间和有活力的文化场所

  在物质层面,挖掘武汉已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街区(建筑群)的功能提升,彰显文化特色、促进国际交往;通过保护规划、专项再利用规划重点研究历史建筑所处地段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促进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在战略地区优化发展文化产业园,强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还要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旗舰型文化设施项目,提升文化设施水平;要以全覆盖的基层文化设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通过文化中心、街道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来保障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并通过世界级大事件策划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

  七、高效的城市

  (一)构建我国中部的国际交通枢纽

  2049年,武汉的交通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交通枢纽。在具体的分目标上,武汉的未来需要有:第一,一个航线基本覆盖全球的门户机场;第二,机场的客货运量规模以及运行的效率全球领先;第三,将汉阳站打造成为国际铁路的货运枢纽;第四,需要构建多式联运的交通网络系统,以达到高效运输的效果。

  (二)形成一体化的大都市绿色交通体系

  生态资源是武汉的一大优势,未来为武汉构建一个绿色发展的交通体系,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一体化的大都市绿色交通体系包括三个分目标:首先是构建紧密结合城市内部发展的公交体系。其次是到2049年武汉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60%。最后,实施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构建合理的道路网络。

  (三)打造华中物流的运营枢纽与管理中心

  武汉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是强调多种货运方式的联运体系,建成“铁水公空”系统的无缝衔接;其次,构建主城区内客货分离的体系;再次是达到市域范围内全面减少货运的成本。

  武汉的物流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改进,才能在未来发挥潜力,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硬件建设方面,将现有三大铁路货运站、港口以及机场利用便捷的交通方式联系。软件建设方面,引入职业化管理的方式,政府退出全面经营模式。引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参与城市的货运系统运营。

  八、活力的城市

  (一)城市空间发展

  武汉空间发展的圈层模型:在城市核心0-5KM范围是城市核心,对应了武汉中央活动区范围,聚集城市高端职能。0-10KM范围是主城区,也即三环线内及部分外围区域,对应原主城区,是城市核心职能集聚的主要空间,是特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度较高,人口相对稳定。

  在主城区外围是武汉未来拓展的主要功能地域,将根据不同“次区域”发展空间。在次区域中包括边缘城市、产业板块和综合城区。边缘城市是未来大都市增长最活跃的空间,是在原有的城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就业场所、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综合新城与产业新城是外围地区发展的两种模式。对于30KM以外的大都市外围地区,通常形成与主城区相对独立的新城。这些综合新城主要位于增长廊道。

  (二)城市功能体系

  1、“主城区”突出核心职能

  三环线以内的范围是未来武汉主城区的空间范畴,是武汉建设国际服务型城市最主要的空间载体,也是未来发挥世界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功能区。武汉三环长度约为90公里,其面积约为530平方公里。武汉将在这一范围内致力于打造“活力中心城”。

  在主城区内,应控制人口大规模增长,外迁低效工业企业,工业企业保留高端研发管理职能,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密切联系。应增加高端生产服务,增加开放空间,提高夜间活力,在沿江聚集高端服务业;扩张零售商业,促进夜间活动;强化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中小业态零售商业;改善特色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强化汉口、武昌传统公共空间活力。我们希望串联城市中心,构建沿江服务轴带,在长江沿线发展城市商贸商业核心功能,形成沿江、垂江两条轴带;联动功能中心、商业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中心这三类中心的开发建设。应开放滨水空间,串联慢行系统,让城市拥有优质的滨水岸线和开放空间。还应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强化首义广场、黄鹤楼等历史风貌区的形象特征;通过城市大事件、知名设计师创作建筑提升城市形象,灵动化公共空间。

  2、“四个次区域”引领城市外围

  城市功能体系当前呈现出板块格局,板块形成了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板块也将孕育一定的城市功能,联动地区城市板块协同发展,将在城市层面成为“次区域”空间。在次区域内将形成功能和产业的聚合,并在地区发展中实现产业与功能间的融合与完善。未来武汉应通过“四个次区域”建设引领外围城市发展。这四个次区域分别为“临空次区域”、“临港次区域”、“光谷次区域”、“车都次区域”。

  四个次区域内部在继承并突出既有优势产业基础上,都需要深化产城融合战略,将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并重,注重板块内部功能完善与融合,利用新城模式来支撑板块建设。次区域内部的产业聚集区,需要形成不同特色与分工,可区分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和以2.5及都市型产业为主等不同发展路径,差异化发展。次区域内部的新城,既是对接主城区、疏解主城区人口的功能空间,也是促进服务业聚集、展现滨湖环境特色的重要地区。这些次区域内的新城主要位于主城区边界外围,将发展为特色边缘新城。

  临空次区域主要依托武汉天河机场,联动黄陂区、东西湖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临空产业集聚区、吴家山都市产业集聚区、盘龙湖新城、金银湖新城,形成“两区两城”综合发展格局。将前川发展建设成为综合城区。

  临港次区域主要涉及新洲区、洪山区、青山区部分用地,重点发展阳逻临港产业集聚区,武汉石化产业集聚区,形成“双区突破”格局,发展邾城为综合城区。

  光谷次区域主要涉及东湖开发区、洪山区、江夏区等所辖用地。重点发展东湖科技新城和汤逊湖新城两大新城,以“双城提升”战略来带动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承载武汉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光谷。

  车都次区域主要涉及蔡甸区、汉南区和江夏区部分共同组成的区域。重点发展太子湖新城、常福与金口构成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城一区”的功能格局,发展蔡甸、汉南为综合城区,构建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为目标,在武汉市域范围内形成多级的城镇结构。

  3、轴线带动1+8城市圈

  在1+8城市圈内构建沿江发展轴和京广铁路“十字”发展轴线,形成武汉主城区和四个次区域的对外带动辐射效应,与外围城市圈四个城市组群协同发展。在长江发展轴带上,东向区域利用光谷次区域带动黄冈、黄石、鄂州发展,西向区域利用临空次区域、车都次区域带动天门、仙桃、潜江等城市;沿京广铁路发展轴,北侧加强临空次区域的对外辐射,带动孝感及周边城镇发展,南侧通过车都和光谷次区域共同作用,带动咸宁城市地区发展。

  (三)主城区中心体系

  打破武汉现状分散的中心体系格局,重要城市中心功能沿两江四岸布局。

  1、两江四岸:城市核心功能区

  将沿长江的汉口、武昌、汉阳、青山江滩和汉江江滩构成的武汉“两江四岸”地区布局为城市重要功能核心,构建优美岸线景观同时,聚集城市高端服务职能,促进区域金融、商业、贸易等职能培育,成为兼具城市景观与高端职能的活力核心功能区。

  2、带动两翼:南翼中心和北翼中心

  通过核心功能区建设带动江南江北两翼发展,并在两翼分别构建城市中心。

  北翼中心:以汉口传统商务商贸区域为核心,整合原有发展格局,包含建设大道金融街、武广商圈循礼门地区、中山大道沿线传统商业区,建设中的汉口滨江商务区和汉正街地区,重塑城市核心地位。将建设大道-武广商圈打造为现代商贸商务核心区;将汉正街发展为新兴的旅游商贸和新兴服务业聚集区;将汉口沿江商务区发展成为面向国际竞争的金融中心和跨国企业总部商务区。

  南翼中心:以武昌滨江总部区和沙湖南岸金融商务区为核心,包括和平大道沿线、小龟山区域、水果湖周边、中南-中北路西侧,洪山广场区域等,范围向外拓展到武昌古城。重点围绕长江、沙湖等滨水资源,建设武汉市的活力文化中心与江南金融中心。将滨江地区建设成展示武汉名片与形象的文化型总部商务区;将滨沙湖地区建设成为以金融为主导,文化、商业等多元复合功能的活力中心区;强化沙湖湾打造,突显两大核心的功能与空间联动。

  3、外围:副中心和新城中心

  在主城区重要功能地带构建城市副中心,承担城市地区性服务职能,并形成均质分布,兼顾武昌、汉口、汉阳地区的功能聚集。副中心既是城市地区性的商业商务中心,也是交通换乘枢纽,还将体现特定的服务职能。

  在主城区内形成若干地区中心,主城区外形成新城中心,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段,配置大型服务设施,均衡带动主城区内外空间发展,形成若干地区性商业商务活力板块。

  4、地铁环线支撑主城区

  在城市核心地区建设地铁环线,联通城市中心各节点,包括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王家墩、汉正街、古琴台、中南路、万达楚河汉街、徐东地区、汉口沿江商务区等重要功能节点。通过环线综合组织不同公交运营系统,成为环形枢纽。市民不仅可以通过环线换乘不同方向的放射状地铁,也可以换乘其他快速公交巴士。(消息来源:武汉设计网)

活动快讯

分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