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中文版 城市设计

三度“赶考”,武汉终获海绵城市试点

发布时间 2017-07-05 10:08 查看 喜欢 0

 

  ——访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
        看得见的海绵体在青山江滩
     “这里虽然建于试点海绵城市之前,但从整体设计到最终完工,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晴和 的下午,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站在青山江滩一期的观景平台上说。
        在观景平台上,隔着堤顶的草坡,一侧可以看到临街的道路,另一侧可以看到滔滔江水东去,起伏的 草坡将二者连接在了一起,星星点点的各色花草成片成片映入眼帘,城市与江景似乎交织在了一起。

 


        指着临近街道的一片绿地,张斐介绍说,原来建设的江滩都是用防水墙把江滩与街道隔开,但是青山 江滩直接用了草坡将江滩与街道相临,有一种“把城市轻轻放在自然上”的感觉,江、滩、堤、城有机结 合在一起。

       一片长达800米的下凹式草沟在树木掩映中延伸,两边铺置着木头栈道,草丛、花束、以及一些石景, 虽然天晴的日子看不到涓涓水流,但景致的巧妙搭配仍然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生态草溪”是青 山江滩的得意之作。张斐说,“生态草溪”可以汇集雨水、自然过滤吸收,非常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理 念。而青山江滩一期随处可见的大片缓坡,则对雨水有着下渗、滞留、净化的作用。

        不仅仅是江滩,整个青山区都是武汉市海绵城市旧城试点区。在张斐看来,这里滨江临湖、公园密 布,有近6000亩的6大公园和南干渠游园,区情实际与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紧密契合。
        张斐说的海绵城市,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今年4月,武汉市与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 门、萍乡、济南、鹤壁、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和地区,成为全国首 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作为海绵城市试点申报的参与者,他见证了武汉市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过程。

 


 

       武汉申报海绵城市有独有优势
     “打造海绵城市,就是以治水为契机,统筹协 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绿地系统、水系、市 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关系,注重绿色生态 措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 结合,实现空间约束和资源约束并重,保护和恢 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提起武汉市申报海绵城市试点,张斐显得有些兴 奋。在他看来,武汉市申报海绵城市有着自身独有 的优势,而且武汉市在水环境治理上起步早、有优 势,这些优势成为了最终申报成功的主要因素。青 山江滩的提前探索,也正是武汉水环境治理优势的 典范。
       从目前来看,海绵城市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延 伸,除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治水的认识,更加包含 了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的概念。 “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 筹兼顾”是其基本原则,想要打造好海绵城市,需 要多专业融合,多领域多部门合作,最终目的是使 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从自然环境看,武汉市有166个湖泊、165条河 流,水域面积大、绿化率高,能够很好的调蓄雨 水。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武汉市的湖泊保护也相 当给力,不仅成立了全国首个湖泊管理局,颁布实 施了全国首部最严格的湖泊保护条例,还在全国率 先制订完成湖泊“三线一路”(水域蓝线、绿化绿 线、建筑灰线、环湖路)保护规划。
       除此之外,张斐认为,武汉市在治水方面也有 着丰富的经验。武汉是全国惟一的节水型社会、水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双试点”城市,在水体截污、 水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绿色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丰 硕成果和显著实效。而在技术研究方面,“863水专 项”在武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武汉市 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规划》、《武汉市低影响开发的 城市源头雨水系统应用与示范研究》、《武汉市中 心城区混错接研究方案》、《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 港渠污染控制研究方案》等。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 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促进 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根治城市内涝顽 疾;今年年初下发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 市的通知》。
     “时间上相对紧张,从地方申报推荐到现场公 布评审成果,总共只有两个月左右时间;数量上也 不多,初步决定只试点六七个城市。目的在于挑选 一些已经有基础的城市来做,平稳开展试点。”张 斐介绍,尽管申报的时间很紧凑,但是竞争还是非 常激烈的,各城市的热情超乎了想象,在中央财政 资金的“种子”效应和“撬动”机制影响下,各地 兴起海绵城市建设高潮,400多个城市编制了海绵城 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举全市之力从400多城市中突围
       张斐坦言,武汉市虽然各方面基础不错,但是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竞争,压力也相当大。为此, 武汉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 组,并围绕法规、项目、管理、技术、投资等五大 方面,对海绵城市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率先出台《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和《海绵 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并制定了全市《海绵城市 建设规划》、《海绵城市控制性规划》、《海绵城 市技术导则》等全方位的机制体制,力求长远谋 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责任明确、技术先进、 创新开放的建设体系。

 


     “各部门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张斐感慨地 说,今年元月20日,由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任 组长,市水务、财政、国土规划、园林等委办局为 成员的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 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工作组30多号人,分成5个小组,轮番上阵, 不让工作出现空档。”参与申报的武汉市水务局排 水处工作人员称,为了打下这场攻坚战,熬夜成了 每个小组成员的常态,忘记吃饭也是常有的事。甚 至放弃春节休息,连续工作为省内出线做最后冲刺。
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领 导小组拿出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 案》,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配 套文件,整整一大箱的文稿,让国家住建部的领导 感到惊叹。
       带着数箱资料, 武汉市领导三次进京“ 赶 考”。2月15日,武汉市从湖北省13个城市中取得了 唯一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3月24 日,顺利通过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预 审;3月27日, 副市长带队,参加全国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再次从全国22个城市 中突围;4月2至9日,成功通过公示,最终从最初的 400多个竞争城市中突围取得试点资格。
       新旧城区各有试点,各区均有适宜项目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武汉建设海绵城市也 有自己的特色。张斐介绍,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将按 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实 现武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以上。青山老 城、四新新城作为“一旧一新”的集中示范区;同 时以园博园、武汉中央商务区等为分区试点,探索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后,在全市推广。在即将开展的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保护好 山水田林湖自然本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强各 专项规划间的协调与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区域联 动的空间格局,夯实海绵城市的生态基底。
       旧城试点区为青山综合示范区,面积约23平方 公里,综合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新开 发区、水敏感区和循环经济区六种需求形态为一 体。依托两湖、三河、六园、四片区打造“山水园 林湖”生命共同体。

 


       新城试点区为汉阳四新机制体制示范区。面积 约15平方公里。依托丰富的现状水系,打造“一心 三横三纵”的网格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构建排 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 体。重点探索建后维护、政策配套的新思路。
       张斐介绍,除了两个示范区,武汉市也将在示 范区外选择适宜项目进行试点。
       其中,硚口区以武汉园博园为依托进行园林排 水多样化技术的遴选,江汉区继续深化武汉中央商 务区城市综合海绵体建设,江岸区可结合新湖新渠 串联后湖公园与堤角公园,探索“一渠二园”水系 联通的模式,洪山区在青菱组团按照海绵城市建设 思路打造住宅新区,武昌区重点打造东沙核心区, 东湖高新区试点在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态改 造,武汉开发区结合工业区的布局对现有停车场实 施改造。
       张斐对武汉市的这些试点十分看好,他坚信海 绵城市的建设最终的受益者将会是居民,“不仅水 体更干净,居住环境也会更好,城市热岛效应也能 够改善。”张斐表示,随着看得见的城市水循环的 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也会发生改变,推窗可见 绿、出门能见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会觉得城市 作为一个大的整体,生态功能的各个链条都被打 通,生活在其间会无比惬意。

活动快讯

分类标签